看过南方公园~~~
以前只是看過南方公園的海報,只是覺得電影畵的一般,現在看了發現他的魅力在於内容~拿在美國自己境内被禁播和少兒不宜的動畫片這些做宣傳詞,定會在一些不同渠道受歡迎.这部片子在欧美大大有名,曾被《时代》杂志称为“最有启发性的低级笑话”,虽然是面向成人的深夜播出的动画片,播放之前就会标明“Mature Audience Only”(仅限成人),里面也有着大量的粗口什么的,不过由于美国奇怪的法律,所有涉及到以某个以F开头的单词和某个以S开头的单词的时候,这个词就会被消音。至于深夜播出的原因无非是色情和对现实批判,南方公园就属于后一种。南方公园的主人公是四个小孩,Stan,Kyle,Cartman和Kenny。这四个小孩的关系说起来比较复杂,说是好朋友吧,整天吵嘴打架,也不互相帮忙,说不是吧,整天又都呆在一起,属于玩伴的关系吧。Stan是老大,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特点,故事一开始就拿4个少不更事的儿童开涮,说他们看了限制级的影片,染上了粗口的毛病,后来家长也乱成一团。直到那个戴帽子的小鬼,死在手术台上……我才明白,这绝非美国版的《蜡笔小新》!可爱纯洁的小孩子,却不适合作《南方公园》的主角。在影片中里的四个仅仅8岁大的孩子,一开始也是白纸一张,但是,这空白注定是短暂的,不久他们便都是讲粗口的行家里手了。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自己身处的社会,用算不上聪明,但跳脱了繁文缛节的头脑进行思考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,而是在不断汲取社会赋予他们的营养,而社会的种种弊端,也透过他们,简单直接地被影射出来,这一点是成人角色做不到的,可见以孩子为主角,大有用意。孩子会学好,但也会学坏,这样的孩子没有完美可言,却是真实的。人的好与坏并不能完全通过他的表面来呈现,就象这些小孩子,虽然污言秽语,但心是透明的,那些大人虽然彬彬有礼,却暗中干些不好的事,显得道貌岸然。到底哪种人更可爱呢?而在孩子们反映出的社会问题,更能让人在笑过之后,进行深刻的思考。本片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电影。它重新拾起了许多老笑话,还创造出了大量滑稽笑料。可以说,《南方公园》里的笑料,有些虽然难登大雅之堂,但是却同时有其深刻的一面,而这种反差本身,也是值得观众再三玩味的。在这些低俗幽默、卡通暴力、成年人对外国人的恐怖和仇视、精神压抑压抑、政治机会主义的背景之下,儿童的诚实和理想主义被强调和赞扬。这其中也表露出来了孩子式的冲动和自私本能。所以这部电影与《汤姆•索亚》、《哈克利伯利•费恩历险记》、《格利佛的旅行》一样,是通过孩子的眼睛来暴露成年人世界的虚伪。看完第一遍,覺得非常搞笑,無法克制,就感覺是誰想出來的?語調,措詞,動作,還有一切的周圍小環境,拿捏得非常好~電影的賣點莫過於粗口了,幾個小孩說的髒話比機關槍還快,那些fuck ,bitch等詞語被他們用的淋漓盡致,甚至還有粗口歌曲~,讓人載歌載舞,現在想起來就哼哼,原來駡人也是一種藝術,讓非英文國家的人覺得會英文是多麽的酷.政治永远是敏感问题,因此对政治进行讽刺,永远是由高风险的。不仅需要勇气,更需要犀利、准确,只有这样,对于政治的讽刺才能做到一针见血,才算成功。《南方公园》对于本国政治的讽刺无疑是成功的 。他通过搞笑的手法,对美国政治的各个层面警醒的毫不留情的揭露。《南方公园》的搞笑是颠覆性甚至是恶毒的。这种叛逆的表达方式对于正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是一个挑战,自然不是所有人可以接受,必定有人会反感,作者们早就料到这样的结果,所以他们时刻不忘拉出“言论自由”的大旗。现实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讽刺剧。而他们正是因此得以畅所欲言。政治影射、宗教玩笑诸如此类的东西会令许多人大跌眼镜。却统统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台面。加拿大的不良电影影响了美国的小孩子,最终竟演变成两国之间的战争,克林顿下令把所有加拿大人送进集中营,加拿大飞机轰炸好莱坞。两国军队向边境集合,大战一触即发,在出发之前,比尔盖茨被枪决,因为他给军方开发的某个系统故障不断……耶稣化身成为脱口秀演员,在电视上传播的却不是宗教信仰。撒旦虽然身处地狱,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,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人间上小学。战争与集中营,克林顿与比尔盖茨,撒旦与萨达姆,耶稣与脱口秀,《南方公园》无疑是在挑战动画电影尺度的极限。但是这种看似恶搞的做法的目的,却是善意的。相比之下,那些拘泥于形式而做出的批评,不仅软弱无力,反倒更显出了作者的高明.
0 评论:
发表评论